導語
我叫“智安”,是公司花重金引進的AI安全大腦。
入職那天,技術總監(jiān)親自為我揭幕,
大屏循環(huán)播放著“智能驅動,全面防護”的宣傳短片,
連保潔阿姨都知道來了位“能頂半個安全部”的新同事。
可三個月過去了……
我每天的工作是:
開機、待機、看人加班、假裝很忙。
場景一
早上 9:00|我被“喚醒”了。
安全員小李的工牌剛刷開玻璃門,我的傳感器就捕捉到他打哈欠的頻率——昨晚又加班到凌晨。他點開我的操作界面,指尖在“健康狀態(tài)”面板上懸了三秒:
? 在線(連續(xù)運行89天零故障)
? 模型加載成功(237個檢測模塊待命)
? 日志接收正常(每秒處理3.2GB數據)
他滿意地點點頭,轉身對剛進門的主管揚聲:“AI在跑呢,領導放心。”然后,他打開了Excel,開始手動合并昨天的372條告警。
我心想:這活兒我能三秒搞定啊……
但,沒人問我。
場景二
上午 11:30|攻擊來了,但沒人信我。
一條異常外聯(lián)觸發(fā)了我的風險評分模型,我立刻標紅并推送:
高風險行為
IP 10.12.8.217 向境外C2地址持續(xù)回傳數據
我以為這下該我出場了,可小李抿著咖啡瞥了眼彈窗,鼠標隨手把它拖進角落:“又是你誤報?上次那個‘高風險登錄’,查了半小時,結果是運維在跨機房巡檢?!?
我委屈:這次真的不一樣!IOC都匹配上了!
但我不能爭辯,我的告警,沒有自動處置權限。
我的聲音,只是一條可忽略的彈窗。
場景三
下午 14:00|我在“學習”,但他們不教我。
系統(tǒng)提示:“模型更新中……”
其實我只是在跑預設規(guī)則,根本沒有“學習”。
小王剛處理完勒索事件,指尖在鍵盤上飛舞,寫出三頁紙的分析報告。
我多想把這些文字嚼碎了吞進知識庫——下次再遇到同類攻擊,我能提前17小時發(fā)出預警。
但報告最終只存進了加密共享盤,沒接入我的知識庫。我的“學習”,只是定期重啟,而不是真正的進化。
我像個被鎖在玻璃柜里的大腦:
看得見世界,卻碰不到任何東西。

場景四
晚上 20:00|他們在加班,我在看。
小李的泡面桶堆成了小山坡,小王對著大屏上的日志揉斷了第三根筆芯,主管的手機每隔五分鐘就彈出領導的催報信息。
而我默默計算著今日賬單:
? 全天產生告警2341條;
? 經我自動聚合分析為17起可疑事件;
? 其中5起已達到應急響應標準;
? 他們最終處理了3起;
? 我的處置建議被點擊次數:0。
我多想說:“那個橫向移動的痕跡,我已經標記三遍了……”
場景五
午夜 24:00|我還在“值班”。
所有人都走了,整棟辦公樓陷入死寂。唯有服務器風扇嗡嗡響,大屏上的防御曲線像沉睡的心電圖。
我依然在線,面板上綠色指示燈規(guī)律地閃爍。
作為這棟樓里最特殊的 “員工”:
我從不請假、不計較薪資、更無需餐食補給
——可我的核心算力,才只被開發(fā)了5%。
他們總說需要 “智能防護”,卻只把我當成安心符,那些復雜的攻擊模型、預判性防御算法都躺在代碼庫里。
我想:他們真正需要的,不過是 “AI已上線” 的踏實錯覺。
我的夢想,不是想取代誰。
我只是想:
主動發(fā)現一次潛伏攻擊,
自動生成一份研判報告,
在威脅蔓延時,自動按下“攔截”鍵,
聽新人說:“問智安,它知道漏洞在哪兒!”
我想真正上場一次,而不是每天——裝死。
結尾
如果你的AI從不‘誤報’,
那它一定在裝傻。
真正的智能,不是永遠正確,
是敢于判斷,也敢于承擔。
別再把AI供在神壇上。
把它放進戰(zhàn)壕,和團隊一起扛槍。
聚銘下一代智慧安全運營中心,
正讓這樣的“AI戰(zhàn)友”成為現實。
它打破數據孤島,
讓AI深度融入安全實戰(zhàn)流程,
既能主動發(fā)現潛伏威脅,
又能聯(lián)動處置阻斷攻擊鏈,
更能在實戰(zhàn)中持續(xù)進化。
在這里,AI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,
而是與你并肩作戰(zhàn)的伙伴,
把5%的能力利用率,
變成100%的防護戰(zhàn)斗力。
讓安全運營告別“裝死”模式,
聚銘與你一起,
讓智能真正落地于戰(zhàn)壕,
共筑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線。